钱学森赞誉:我虽能顶五个师,郭永怀却可抵两个我
前言
在那个1968年12月5日的夜晚,中华大地上夜幕低垂,点点灯光点缀着夜空,映衬着这迷人的夜色,郭永怀心中仿佛展开了一幅更加灿烂的盛世图景。
郭永怀心中充满了喜悦,想:“咱老百姓日子过得挺安稳,国家也越来越厉害,等我把这组新数据公布出来,航天事业肯定能更上一层楼,到时候,谁也别想再小看咱们中国!”
想着想着,眼皮子沉重,我放下了杂念,慢慢合上了眼,心里期待着太阳升起的时候,飞机降落的那刻,那可就是中国科技的又一壮举啊!
原本就差最后四百米就能安全降落了,可那飞机却在空中迷失了方向,失去平衡后直坠而下,最终坠毁,火光冲天,把天都映红了。
赶紧派了救援队,但最终还是只有一个人被救活,其余13人包括郭永怀在内都不幸身亡。
救援人员发现郭老的遗体时,周围的人全都在哭泣,尽管郭老的遗体已经烧得面目全非,但他那份准备在研讨会上展示的科研资料却完好无损,那可是我国航空事业的一大新希望。
听说这个消息后,周总理硬着心肠结束了和外宾的谈话,一出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伤心地哭了起来。
当中科院传来消息,钱学森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,眼泪直流,悲痛地说:“大家都知道美国人说我能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,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郭永怀的能力能抵得上两个我,这让我怎么不难过呢。”
一颗巨星陨落,全国同感悲痛,郭老究竟有何等贡献,让国家领导人、科研界院士乃至全体国民都为之哀悼?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回顾他的生平,铭记这位对国家、对科研事业无比忠诚的老前辈。
放牛娃也有求学梦
1926年,那个小时候每天赶着牛儿在山间奔跑,对着蓝天白云发呆的放牛娃,居然真的圆了梦,考进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呢!
在方圆几十里里头,郭永怀是独一个儿从村里头出来,跑到县城去念书的。
这都得感谢郭永怀的三叔,他本来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名,可一直没考中,于是就在村里开了个学堂。为了让更多村里的孩子能上学,三叔只收了很少的学费。
郭永怀被父亲送去三叔的学堂念书,他聪明过人,又深知这个学习机会多么难得,因此格外珍惜。
那时候社会乱成一锅粥,军阀四处横行,救国的声音四处响起,这股力量让郭永怀立志,要努力学习,将来成为一个能对国家有大帮助,能够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栋梁之才。
1929年那会儿,郭永怀心里头特别想救国救民,看到外国人在咱们中国土地上这么欺负咱们,不光是抢东西,还糟蹋咱们的同胞,这让他气得直冒火,也让他更发狠地要努力学习。
郭永怀在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成绩出众,让老师们都十分惊讶,他们纷纷劝他一定要坚持学习,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看下去吧,家里穷得叮当响,根本没法给他交学费,爸爸心痛地不让他再上学了,但三个哥哥却站出来支持他,他们鼓劲让他继续读书,说会想方设法帮他凑齐学费。
郭永怀的老师传来喜讯,天津南开大学要招几个公费生,学费全免,这可把一家人乐坏了,希望瞬间又燃了起来。
那天,我离家去读书,村里人纷纷赶来送行,有的给我塞了煮鸡蛋,有的塞了馒头和窝窝头,还有的递上了煎饼和大葱,“这么多年,就培养出你这么个学霸,咱们村儿都为你自豪啊”“要好好念书,将来也让咱村儿跟着你风光风光”“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哦”。
郭永怀含着泪花,承载着乡亲们的重托,勇敢地踏出了坚实的脚步。
在南开大学读本科,他选了心爱的物理专业,明白要想在科研路上强国,物理知识非学好不可。
在南开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,郭永怀凭借物理专业的卓越表现,早就是大家口中的“天才”,也因此赢得了南开物理教授顾静徽的特别欣赏,成为了顾教授最引以为傲的学生。
1938年,这位学生从300名“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”考试选手中胜出,但欧洲战争爆发让他没能成行英国。直到1940年8月,他的留学计划才得以重启,这次他跨越太平洋,来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。
回国之路为何如此坎坷
在学校力学圈,郭永怀无疑又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。
1941年,郭永怀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机,他接受了加州路工学院这个知名空气动力学中心的邀请,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,正式成为力学泰斗冯·卡门的学生,而且他还和钱学森成为了同门师兄弟。
郭永怀因成功破解了空气动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——“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”,这篇论文在业界引起了轰动,并帮助他获得了博士学位。
郭永怀的这篇论文可真是影响巨大,它不仅在当时,还一直到现在,都让超音速飞机、超音速车辆、超音速武器等得以突破性发展。
再加上,我和师兄钱学森合作研究的超音速问题论文,更是为流体物理学界带来了重大历史性突破。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了,这可是报效国家的大好机会啊!眼看着自己的学业也有了成果,国家也正需要我们这些人才,心里那个激动啊,当初为了这一天,我可是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的,现在一听到这个消息,回家的心都急得跟箭一样快。
话说人红是非多,他们俩虽然是同胞,科研成就又那么显赫,美国自然不乐意让他们轻易回国。
两人回国的事一直碰壁,钱学森甚至被严密监控,官方说法是“钱学森一个人能顶五个师的战斗力,必须确保他安全”,但其实他已经被软禁了。
郭永怀在威廉大师兄管辖的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工作,虽然没被真正限制行动,但监视措施倒是被加强了不少。
他推掉了美国那家科研中心请他参与保密项目的好意,因为他明白,一旦应允,想要回国就难了。
最后,在周总理和提前从国外回来的钱学森不懈努力下,郭永怀成功在1956年10月回到了祖国。
在离开美国回国前,郭永怀把在美国积累多年的科研资料全部烧毁了。
“这都是您费尽心思做的,将来肯定有用,您怎么狠心就扔掉了呢?”
“这东西全记在我心里,既然搬不走,那就烧掉吧,绝不能让它落到别人手里。”
就这样,孑然一身,携一家,回国了。
我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,终于回国后把梦想都实现了,就是要让咱们国家成为科技和军事的强国,建设一个崭新的新中国。
1958年,郭永怀和钱学森携手创建了我国科大,并奠定了力学和物理学的学科基础。
苏联把《国防新技术协定》给撕了,咱们国家就自己硬是搞起了核武器研究。
1963年,青海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发的起点,到了1964年10月16日,在郭永怀和钱学森等科学家们的带领下,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,那一刻,不仅震撼了国内,也让全世界瞩目。
1968年12月14日那天,郭永怀带着两个月辛苦研究出来的重要数据线索,急匆匆地赶乘最近的航班,他一心想尽快赶到北京,好赶紧处理这些数据,继续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。
结果飞机本来只需再飞四百米就能安全降落,却不幸失事,郭永怀也因此英勇牺牲了。之所以称他为牺牲,是因为他临终前还拼尽全力保护了数据资料,确保了自己的使命得以完成。
两弹一星功千秋,两颗明星耀万代
20多天前,郭永怀还忙着研究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,结果在他去世10天之后,这个试验就宣布成功了,还一起给郭老颁了“烈士”的称号。
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1999年虽被追授,但李佩老师最终还是将它捐给了中科大,希望郭永怀院士的英勇事迹能长久地鼓舞着这里的学子们,让他们继承并发扬“两弹一星精神,为国家献力”。
2018年7月,为了纪念被誉为“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”的李佩,国际上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“郭永怀星”,而它的旁边还有一颗叫“李佩星”的小行星。
在天际遥望,他们眼中映着祖国的光芒,科研、国防和军事都无比强大,他们心满意足,不忘用这微弱星光,为子孙后代在黑暗中指引方向。
